注释:(1)宝林:韶州今韶关南华寺。(2)菩提:梵文音译,意为觉悟。(3)自性:人先天具备的本性。
释义:那时,六祖大师到宝林寺。韶州府刺史韦琚和他属下一起进山,请大师到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人讲解佛法。大师上法座。韦刺史及属下三十余人、儒家学士二十余人、僧尼、道、俗共一千多人,大家同时行礼,恳请大师解说佛法精髓。大师告众说:“善知识!能够觉悟的自性,本来清净,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刻运用这个清净之心,最终可以成佛。善知识!且听我得到五祖传授我佛法和衣钵经过”。
注释:(1) 范阳:今北京大兴一带。(2)新洲:今广东一带。(3)南海:今佛山一带。(4):崭州黄梅县:今湖北省黄梅县。
释义:我父,祖籍范阳,不幸被降职流放于岭南,在新州成为平民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把家搬到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为生。一天,有一客买柴,让我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刚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里马上明白了经中大致意思。于是问“客诵何经?”客答:《金刚经》。又问:“你从什么地方来,得到这部经典”?客答:“我从崭州黄梅县东禅寺来。五祖弘忍大师是主持。门下一千余人。我到该寺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说:“你们只要按照《金刚经》所说认真修行,就能见到自己本性,心直而不散乱最终可以成佛”。惠能闻说,因前世有缘,承蒙一位客人拿出十两银子给我,让我安置老母衣食,叫我前往黄梅参礼五祖。
释义:我安置好家,辞别母亲,三十天既到黄梅县东禅寺。行礼拜见五祖。祖问:“你是哪里人。来这里干什么?”惠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不求别的只想成佛。”祖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成佛?”惠能答:“人虽有南北之分,但佛性本无南北之分。獦獠与和尚身份不同,但是两个的佛性有何区别?”五祖还想继续问我,但见旁边人多,便让我和大家一起劳动。我说:“我有话对和尚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在种福田。和尚还要我干什么活?”五祖说:“这獦獠善根很大,你现在不要多说,到槽厂干活去。”惠能退至后院,有一位修行者,让我破柴、踏碓舂米。干了八个多月。
注释:(1)般若:梵文音译,意译为智慧。(2)偈:梵文音译,意译为公诵,四句为一偈的有韵文辞。是佛经中的唱词。是修行者用来阐述对佛教教义的理解。
释义:五祖一日忽然见我说;“我认为你的见解正确,但怕恶人害你,故不与你说话,你知道否?”我答:“弟子知道师父意思,不敢行至当堂前,以免被人发现。”五祖一日把所有弟子召集到大堂说:“世人生死问题是大事,但你们却终日只求福报,不求解脱生死轮回办法。自己本性若迷惑而不能觉悟,生死关头福报如何能救?你们各去自看智慧,用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拿来我看。若悟大意,即传衣法,为第六代祖师。赶快去,不要迟疑,多思多想不起作用。见到本性之人,出口即能认识本心和显现出本性。若有这样人,即是轮刀上阵,也能见到本性。”大家听后,退入后堂议论道:“我等众人,不须用心作偈让大师看,没有作用。神秀上座,是给我们讲授佛经师傅,大师衣钵肯定是他的。我们随意作一偈即可,不用白费心思。”其他人听了,均不想认真作偈,都说:“我们以后就跟随神秀师傅既可,不用作偈。”
释义:神秀心想:“大家不呈偈文,是因为我是他们讲解佛经的师傅,我必须作偈,呈与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对佛法见解深浅?我作偈用意,若为求佛法即为正确,若为觅得祖师之位即是错误,这与凡夫争夺皇位有何区别?若不呈偈,最终得不到六祖衣法。真是太难了!”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释义:五祖堂前,有三间步廊,本来是想请宫廷画师卢珍,画《楞伽经》经文故事和《五祖血脉图》,流传后世。神秀作偈后,多次欲呈偈文。犹豫不定,遍身汗流,均未成功;前后四天,一十三次。没有呈偈。神秀又想:“不如把偈写在廊壁上,五祖看见。认为这偈不错,我即出礼拜,说是我作,若说不好,说明我枉在山中修行数年,愧受人礼拜,以后还修什么道?”当夜三更,为了不使人知,自己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表达对心的认识。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神秀写偈后回到房子,无人知道。神秀又想:“五祖明日见偈欢喜,说明我与佛法有缘。若言不好,说明我迷惑。今世、上世业障重,不该得到佛法。” 祖师之意很难猜测。神秀在房中前思后想,坐卧不安,直到五更。
释义:五祖已知神秀没有认识到佛法精髓,不识本性。天明,五祖请卢供奉来,到南廊壁间绘画,忽见偈文,抱歉的说:“供奉不用再画了,劳你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让人们诵持,照此偈认真去做。以免堕落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五祖让门徒炷香礼敬,并告大家可诵此偈,即可见性。大家诵偈,均认为此偈作的好。五祖三更唤神秀入堂,问:“偈是你作否?”秀答:“是我作偈,我不是为了贪求祖师位置,只是望大师慈悲,看弟子有无慧根?”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注释:(1)无上菩提,至高无上觉悟,同成佛、明心见性。
释义:五祖说:“你作此偈,未见到本性,只认识了佛法表象,未认识到本质。如此见解,想成佛,是不行的。见性之人,须得开口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佛性不生不灭。任何时间,念念见性,不会执着,一真则一切真,万境皆自然。自然而真实之心,既是佛性真实。若如是见解,即是认识到了无上菩提自性也。你去再想一两天,重作一偈,拿来我看。你偈若能表达深刻,既付你衣法。”神秀作礼而去。又经数日,还是作不出新偈,心中恍惚,神思不定,犹如梦中,行坐不安。
释义:过了两日,有一书童路过碓坊,诵神秀偈文。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然没有得到大师教授,但却识得此偈大意。便问书童:“此偈是何人所作?”书童答:“你这獦獦不知,大师说,世人生死问题是大事,若要得到我的衣法,你们作偈让我看。若悟佛法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代祖师。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五祖让我们诵读这个偈文,照此偈修,免堕恶道;照此偈修,有很大利益。”惠能曰:“我亦要诵此偈,结来世缘份。上人!我此踏碓,八个多月,还未到过讲堂,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1)”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注释:(1)肉身菩萨:指以父母所生之身体而修到菩萨阶位的人。
释义:书童引至偈前礼拜,惠能说:“我不识字,请上人为读。”这时有一位江州刺史佐吏,姓张,名日用,他高声读诵。惠能听后说:“我也有一偈,希望别驾替我写在上面。”别驾说:“你也要作偈,这事情希奇少有!”惠能向别驾说:“要学成佛之道,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有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你但诵偈,我为你书写。你若得佛法,先要度我,不要忘了。”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写完此偈,大家都很惊奇,无不赞叹惊讶,互相议论说:“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不知什么时间,他修成了肉身菩萨。”五祖见众人惊怪,恐人被人伤害,遂将鞋擦了偈。说:“也没有见性。”大家也都随五祖认为我没有见性。
注释:(1)悟:开悟的简称,指对佛法的彻悟;明心见性标志;
释义:第二天,五祖悄悄来到碓坊,见我腰上绑一块石头舂米,就说:“求道之人,为了佛法而不惜性命,理当如此!”又问:“米舂好没有?”惠能答:“米早已舂好,就欠筛了。”五祖用手杖敲碓三下离开。惠能即知五祖意思,三更到五祖卧室。祖怕外人知道便以袈裟遮围灯光,给我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我当下大悟,原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释义:于是我对五祖说:“没想到自己本性,本来清净;没想到自己本性,本不生灭;,没想到自己本性,本来具足;没想到自己本性,本无动摇;没想到自己本性,能生万法。”五祖知我已悟本性,对我说:“修行人若不识本心,学佛法作用不大;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可称丈夫、天人师、佛。”五祖三更授我佛法,无人知道,并传顿悟教法及历代祖师所传之衣钵。说:“你为第六代祖师,善护心念,普度众生,流传将来,不要断绝。听我偈文: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释义:五组又说:“过去达摩大师,刚来中国,无人相信,故传衣钵做为信物,代代相传。佛法是以心传心,让人自己觉悟和理解。自古佛于佛只传自性本体,师于师之间是密付本心。衣钵是争夺的祸端,传到你为止。若再传衣钵,会有生命危险。你须迅速离开,恐怕有人伤害你。”慧能问五祖:“向哪里去?”五祖说:“遇有怀字的地方就可以停下来,到了有会字的地方就可以藏身。”
释义:我三更接受了衣钵说:“我是岭南人,不熟悉这山路,如何到江边呢?”五祖说:“你不要忧虑,我亲自送你。”五祖把我送到九江驿,让我上船,并亲自摇橹。我说:“请师傅坐,我会摇橹。”五祖说:“应该是我渡你。”我说:“迷惑时靠师傅度,觉悟后应该自己度自己,虽都是度,意义不一样。我是南方人,说话难懂,蒙师傅传我佛法,我已经领悟。只能自己度自己。”
释义:五祖说:“说得对,说得对,以后佛法要靠你发扬广大,你离开三年后,我才会圆寂。你现平安离去,一直往南走。不要马上讲解佛法,佛法很难兴起。”
释义:我辞别五祖,不停往南行走。两月左右,到大庾岭。五祖归来,数日不上堂,大家疑问:|“和尚有病吗?”大师说:“没有病,我的衣法已南行。”大家问:“衣钵传给何人了?答:能人得之。”大家才知大师衣钵已传。逐后数百人往南追赶,要夺回衣钵。有一个僧人姓陈,名惠明,出家前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非常想追到我,他首先找到我。
释义:慧能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说:“这衣钵是信物,如何用武力来争?”我隐藏草丛中。惠明上前,拿不动,于是大喊:“行者,行者,我是为佛法而来,不是为衣钵来”。慧能随出,坐磐石上。惠明行礼说:“望行者为我说法。”慧能道:“你既为佛法而来,可止住一切妄想,勿生一念,我为你说。”慧明坐了很久。慧能说:“不思善,不思恶,在这时,哪个才是慧明的本来面目?”惠明听后大悟。又问道:“除了刚才密语、密意外,还有其他密意否?”慧能回答:“对你已经说出来的,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你若能够返观自心,秘密在你那里。”
释义:慧明说:“我虽在黄梅,却实不认识自己本来面目。今蒙开示,如同自己饮水一样,冷和暖温度是否合适,只有自己知道。今天你即是我师傅。”慧能说:“你若能这样想,我与你同师黄梅,要善护自己心念。”慧明又问:“慧明今后到什么地方?”惠能答:|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慧明行礼后离去。
释义:慧明下山,对追慧能众人说:“我到山顶,也未见踪迹,咱们到别的路上再找。”大家都信了他话。惠明后改名为道明,避讳慧能法号。慧能后来到了曹溪,又被恶人寻逐,在广东四会,避难与猎人队中,共计一十五年。经常与猎人随宜解说佛法。猎人常让我看守猎网,我若见生命都尽量放之。每次吃饭,我将菜放到煮肉锅内。有人问,我说:“我只吃肉边菜。”
释义:一天慧能想:“应该弘扬佛法,不能一直藏下去。”于是离开猎人队伍至广州法性寺,恰逢印宗法师讲解《涅槃经》。忽然寺院前幡被风吹的摇摆不停,一僧人说:是风在动,一僧人说:是幡在动,议论不休。慧能上前说:“既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是你们的心在动。”大家听了都惊讶,印宗法师请慧能至上席。询问佛法深奥义理。见慧能言语简单而佛理精妙,不受文字束缚。印宗法师说:“你定非常人,早就闻说黄梅五祖衣法南来,应该是你吧?”慧能答:“不敢。”宗于是作礼,请求把衣钵拿出来给大家看。印宗法师又问道:“五祖在黄梅传付衣钵时候,有何开示?”慧能答:“开示没有,只是讨论见性,不讨论禅定和解脱。”宗问:“为何不论禅定和解脱?”
注释:(1) 四重禁:指淫、杀、盗、妄语。五逆:指杀父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释义:慧能说:“那是二种修行方法,而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说:“法师讲《涅槃经》,讲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能断善根和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是常(指无心行善),二者无常(有心行善。)佛性不是无心也不是有心,故不能断,名为不二。一者是:“善”,二者是:“不善”,佛性不是善也不是不善,故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通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说:“他人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奉为师傅。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在此聚会,莫非累劫之缘,也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大家各自净心,闻之各自除却心中疑惑,和历代圣人没有区别。大家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六祖坛经原文
唐高宗仪凤二年春天,六祖大师从广州法性寺来到曹溪南华山宝林寺,韶州刺史韦璩和他的部属入山礼请六祖到城里的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法因缘,演说法要。六祖登坛陞座时,闻法的人有韦刺史和他的部属三十多人,以及当时学术界的领袖、学者等三十多人,暨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向六祖大师礼座,希 望听闻佛法要义。
第一 行由品 唐高宗仪凤二年春天,六祖大师从广州法性寺来到曹溪南华山宝林寺,韶州刺史韦璩和他的部属入山礼请六祖到城里的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法因缘,演说法要。六祖登坛陞座时,闻法的人有韦刺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门人法海编集 后学德清勘校 自序品第一 【原文】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行由品第一 第一集 今天开讲《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先诵此《钟声偈》。「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功勋祈世界和平,利益报檀那厚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六祖慧能大师(三称)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六祖坛经讲话 星云大师
六祖坛经讲解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坛经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闽南佛学院 济群 禅宗自四祖后,《金刚经》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四祖道信劝人念摩阿般若波罗密(见《指月录·道信传》卷四)。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普劝僧俗读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见《六祖
《六祖坛经》为什么能够被尊称为经?大家都耳熟能详,知道六祖惠能大师与儒家的孔子、 道家的老子被并称为东方三圣——东方文化的三大圣人,他所说的被称为《坛经》。但是我们有没有深入地去悟过,为什么她
坛经的思想系统,虽用般若经,实则是沿袭如来藏的观点,用般若的空慧,实证真如佛性,即是明心见性。坛经中引用。《金刚般若经》者凡五见,引用《文殊说般若经》者一处。其目的是在证明相无而性有,强调本心
曹溪原本的章目次第,与正统本几乎完全相同。正统本分全经为九章,曹溪本多一章‘付嘱流通第十’。十章大义,略介如次: 悟法传衣第一,流通本将此章前半改作‘行由品第一’,后半改
《六祖坛经》是大乘禅宗极为重要的一部经,与《心经》、《金刚经》同旨趣,对修习佛法尤其是无相般若行来说,太重要了。昔有维摩诘以居士身妙演佛法,惠能大师同此。现选其要,分类汇编如下,以作鞭策。以下
《六祖法宝坛经》是一部阐述人人真心本性的重要经典,它指出我们真正的生命,因此,也可以说是一部充满生命智能的宝典。全书一共分为十品,各品要旨分别陈述如下:第一《行由品》:是六祖大师自述他的身世,以及求法、得法乃至弘法的种种历程,也是本经的序分。
卍:迷途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卍:随其心静,则佛土净。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卍:心平何老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
涅槃,梵文的原意是火的熄灭或风吹散的状态,在佛教中,涅槃是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意思是灭度、寂灭、无为、不生、解脱等。涅槃意译为“圆寂”,功德圆满叫做“圆”,业障灭尽叫做“寂”。众生一切烦恼的根源在于有欲望,如果消灭了欲望,就可以跳出六道轮回,进入一种没有烦恼、没有痛苦、不生不灭、永恒寂静的涅槃境界。
《六祖坛经》是中国唯一一部称为经的佛教经典。六祖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向众弟子讲述了南宗禅的核心思想要义。这种核心要义就是慧能在《六祖坛经·定慧晶》中所讲的无念为宗、 无相为体和无住为本的理
毛泽东很欣赏禅宗六祖慧能,在众多经书中,《六祖坛经》也是他所欣赏的,他多次要工作人员找来阅读,并经常带在身边。毛泽东对《六祖坛经》给予了特殊的评价。1959年10月22日,在同十世班禅谈话时,毛泽东说:“我不大懂佛经,但觉佛经与佛经是有区别的,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时六祖(慧能)的佛经《法宝坛经》(《六祖坛经
一、《坛经》的思想及其影响。《坛经》中详细的讲了明心见性的问题。他一开始就把其主要思想归纳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说明自性即在自心中。要想见到自己的真如本性,就必须从明“心”上着手。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里说法,在场的有佛陀的常随弟子出家众一千两百五十人。这一千两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德行高尚,为众人所熟知的。这些人包括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希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候罗、乔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
《楞严经·卷四》这一卷,讲到了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色身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的六根又是如何蒙尘的,而我们又该怎样勘破这一切。其实开悟的点,不是高大全的,一定是一门深入的,等那扇门开了,里面的院子所有的门都出入自由了。
很多人学佛多年为何仍然不见功效?你身上的习气有得到修正吗?你的烦恼减少了吗?对于学佛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修学法门,许多高僧大德都告诉我们,学佛要一门深入,只要功夫深,各种感应不求自来,若是信心不坚定,见异思迁,
《地藏经》里面存亡利益品,就是刚才是在我们自以为生存的时候,现在的实验是以为我们亡后的时候。这一段是不是存亡利益品呢?跟《地藏经》的存亡利益品一模一样的,利益存亡。
佛让罗睺罗撞了一声钟,就问阿难,你现在听到了没有?结果阿难跟这个在场的大众所有的人都说我们听到了。停了一会儿钟没有声音了以后,声音消失了佛就问他们说,你们现在有听到吗?结果阿难跟大众又说,现在都没有听到。这个时候,这个罗睺罗又撞了一声,佛又问他们说,你们听到了没有?阿难大众又言,听到了。
涅槃相对谁说的呢?对生死而言的,有生死就不得涅槃,得涅槃就脱离生死。所以涅槃叫做断德究竟,断的功德究竟圆满,断什么功德呢?断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两种生死全部断掉,称之为佛的究竟无住大涅槃。
六根如果不解,循根把它伏得见这个本来的状态,不但外在的山河大地器世界,就算我们的根身也不得自在。外在不要说山河大地,就算我们的根身现在也是自在不了,走路也罢,吃饭也罢,睡觉也罢,看东西也罢,上网,读书,包括修行,信解行证的一系列,都是用我们没有解开的六根,依照它没解的状态来让它解。
在佛教里,《法华》是大乘圆教。佛陀一代时教,所谓「谈经三百馀会,说法四十九年」。有一首偈语说:「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佛陀最初说法,是在定中讲说《华严经》,有三七二十一天,这是大乘最高的境界,也就是所谓华严的境界。佛陀讲说《华严经》的时候,菩萨、二乘人都听得如聋若哑。所以,佛
守真常就是内伏,弃生灭就是脱黏,就是外在的这些生灭你先不要管了。这样不断地来回来回,守得多了以后你会出现一个什么状况?
这个意识为什么叫做能知性呢?所有的一切,它都是一个操控手,为什么后面有一个非常妙的词,揽法成根。揽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做揽呢?意识知的精对映在法尘,法尘是一个什么状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